【编者按】
党内政治文化,是政党的“软实力”,是党内政治生态的灵魂。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官场术、封建思想等所谓官场“亚文化”与我们党所倡导的健康政治文化格格不入,其存在和传播会扭曲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中国纪检监察报》近期推出“对官场‘亚文化’说不”系列评论,弘扬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涵养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本期特予以转载。
“山中贼”“心中贼”皆须破
——对官场“亚文化”说不①
“山中贼,横行于世间,违犯国法,戕贼百姓,可谓世间的祸害;心中贼,横行于方寸之间,违背天理,肆虐人情,可谓人心的祸害。”
不得不承认,二者比较而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例子就在你我身边。刮骨疗毒、力度空前的正风反腐进行到今天,从凝重面对“腐败和反腐败两军对垒”的胶着,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再到“夺取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山中贼”大势已去,“破”得大快人心。与之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比较,让政治生态遭到污染、从政环境出现异化的官场“亚文化”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有一定市场,如同蠢蠢欲动、挥之不去的“心中贼”。
所谓官场“亚文化”,一般包括在腐败官员群体乃至整个官场盛行的各类容易诱发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潜规则,以及各种腐朽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亚文化”宣扬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力寻租等错误、畸形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奉行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官场术,与封建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直接表现包括唯上和媚上、权谋和谋权、圈子和宗派等。
官场“亚文化”的可怕之处在于,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孔不入、见缝插针;听起来悖情悖理、骂起来人人切齿,却在暗中左右一些人的选择。如,有的信奉“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想保吃和穿,当好这个官”,一朝权在手便大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有的奉“官大一级压死人”为圭臬,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上级对下级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下级对上级曲意逢迎、溜须拍马,搞得官场乌烟瘴气;有的任人唯亲、编织裙带,为了小集团、小圈子的利益,常常是非不分,甚至黑白颠倒,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等等。官场“亚文化”造成价值观的扭曲、风气的败坏,在一些地区、部门、单位甚至因此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其对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的危害,断然不可小视。
“心中贼”不除,腐败难断根。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官场术、封建思想等官场“亚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的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格格不入,根子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发生了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松动。文化里的“治乱”,思想上的“去疴”,归根结底靠文化的对决、价值观的较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破“山中贼”和破“心中贼”这两个战场都得全力以赴争胜。
阳奉阴违、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人人“看得见”;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奋发有为、锐意改革、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身边“摸得着”——先进文化成为影响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行为的决定因子,“不想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换言之,对形形色色的官场“亚文化”说不,是一个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坚持思想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坚决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同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作斗争……每项措施、每次努力都有利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有利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定能清淤疏浚、激浊扬清,迎来全面深刻的变化、影响深远的变化、鼓舞人心的变化。
编织“关系网” 早晚被套牢
——对官场“亚文化”说不②
“有能力不如有关系”“人脉多,路子广”“朝里有人好做官”“进了圈子才算进了班子”……说起官场“关系学”,许多党员干部或多或少有所耳闻,有的甚至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
近年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攻势下,形形色色的“团伙”被铲除、“圈子”被打破,可谓大快人心。但仍有一些党员干部看不清形势,笃信“关系学”,热衷“关系网”。有的四处找门路、搭“天线”,一天到晚分析某某是谁的人,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把关系视为“为官之道”“升迁法门”;有的以人划线、以地域划界,明里暗里搞小山头、小圈子,彼此抱团,遇事互相照拂,互相利用,甚至集体串通谋取不正当利益;更有甚者,结成政治利益同盟,搞拉帮结派、团团伙伙、利益输送,形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近期被“双开”的领导干部中,鲁炜“拉帮结派”、李贻煌“搞‘小圈子’”、赖小民“为个人职务升迁拉关系”等,可谓都是迷恋“关系学”的典型症候。
官场“关系学”之所以有其市场,既有找关系者千方百计“贴”“靠”的原因,也少不了关系提供者假公济私、私相授受。一方面,有些人迷信“大树底下好乘凉”,以为有了关系,就有了“靠山”、能走“捷径”,有事时找关系摆平,无事时有备无患,因而对拉关系乐此不疲,甚至到处吹嘘。另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享受“当老大”的感觉,希望别人对自己众星捧月、唯命是从、马首是瞻,因而公器私用,用掌握的权力编织、经营自己说一不二、呼风唤雨的“地盘”。
热衷“关系学”的那些人,本质上都是为着一己私利,妄图在“关系网”里同进共退、获利分赃。一事当前,网内之人往往以关系划界,建立了关系,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关系生疏的,不理不睬、板起面孔。如,在重大决策上,不遵循民主集中制,而是在“圈内”先“定调子”,少数人说了算;在选人用人上,为“圈内人”谋政绩、造政绩,只用“圈内人”;在权力行使上,对规则搞选择性执行,为照顾“自己人”想方设法钻制度空子、暗箱操作。凡此种种,导致一个地方、部门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乌烟瘴气,令正派做人、老实做事的党员干部寒心不已。
“以利交者,利尽则交疏;以势交者,势倾则交断。”那些靠“拉拢”、靠“勾兑”建立起来的关系,实际上是极其脆弱的。其一,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关系,往往矛盾重重,参与者各怀鬼胎、各打算盘,一旦分赃不均,马上反目成仇。其二,维持这种利益关系可谓不易,找关系者要不断地“进贡”“孝敬”,以巩固关系,关系提供者要经常施予恩惠,否则一旦让围着转的人觉得今不如昔、“说话不管用”,这个“圈子”随时分崩离析。其三,沉迷于经营关系的党员干部,心思不会用在干事创业上,迟早会因能力不行、办事不力而被嫌弃、抛弃。换言之,或许来自“某种关系”的照顾能让一些人成一时之“功”、得眼前之“利”,但底子不行、实力不济,注定无法长久。更要紧的是,“关系网”极易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为党纪国法所不容。在全面从严治党大气候下,编织“关系网”,早晚被套牢!这帮那派,曾经多么春风得意,最终还不是东窗事发,一抓一窝,一带一串,树倒猢狲散。
有腐败官员落马后痛心疾首地表示:“那些原以为无所不能的‘关系网’,终究只是镜花水月。”作为党员干部,应当牢记“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多一点脚踏实地,少一点投机取巧;多走群众路线,少走“上层路线”。毕竟,依仗某个“贵人”作为“背景”或指望某棵“大树”提供“庇佑”,都是天真的,绝对不可能长久。在仕途上行稳致远,只有党和人民才是真正的背景,组织才是唯一的靠山,而想得到组织信任、人民认可,惟有忠诚、干净、担当。
立心守正 远离“厚黑”
——对官场“亚文化”说不③
从近年来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例来看,存在不少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两面人”。事实证明,“两面人”潜藏得越深,破坏性越强,对党和国家的危害就越大。究其根本,无不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其中有不少人深受官场“亚文化”浸淫,被庸俗腐朽的厚黑学所侵蚀,在思想深处早已埋下走向违纪违法的祸根。
“厚黑”一词出自过去讽刺封建官场弊病的文学作品,顾名思义,就是脸厚而心黑,表面上忠厚仁义,心里却阴暗狡诈,不择手段、玩弄权谋,以期达到所谓的“成功”目的。这样的封建糟粕,在现今社会本该被批判和抛弃,却被少数急功近利、利欲熏心之人奉为圭臬,称其为“官场生存法则”,甚至将其作为一门“成功学”加以研究并效仿、传播。深谙“厚黑”之术的“两面人”,有的对组织表态调门很高,煞有介事、大张旗鼓,背地里却消极应付、不作为不落实,甚至背道而驰;有的对上级俯首帖耳、溜须拍马,转过身对群众则退避三舍、漠视疾苦;有的表面上大谈清正廉洁,私底下却疯狂敛财、贪得无厌。“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做人如演戏,翻脸似翻书”……这样的“厚黑”,严重污染了党风政风,甚至破坏了党内的政治文化、政治生态。
为了实现做大官、掌大权、发大财的目的,就要不择手段,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厚黑学”所谓的“成功”,本质上是极端利己主义。而党员干部的“成功”,则应该是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倾尽所能。不但要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而且还要做为人处世的表率,诚实正直、善良坦荡、大公无私。官场“厚黑学”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完全格格不入,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品德气质水火不容。
摒弃官场“厚黑学”,党员干部要在思想政治、德行修养上下功夫。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领导干部“立德”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这些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标尺。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四个意识”,补足精神之“钙”,坚守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牢记理想信念宗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以信念、品行、实干立身。
反对官场“厚黑学”,就要坚决铲除其生存的土壤。要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真正让那些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奋发有为、锐意改革、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重用,让信奉关系学、“厚黑术”等歪理邪说,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的干部受惩戒、被淘汰。要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用人风气更加清朗,让党员干部形成认知——封建官场“厚黑学”没有市场,只会被人鄙视、唾弃。
立“明规矩” 破“潜规则”
——对官场“亚文化”说不④
《聊斋志异·梦狼》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者梦见在外做官的长子白甲贪赃枉法,化身为虎,被金甲猛士擒拿。老者不放心,便让次子去探看。次子到那一看,大哥果然像父亲梦里一样为非作歹,便流泪苦劝,白甲却说:“你不知道官场的诀窍,升降之权在上司而不在百姓,上司喜欢就是好官,爱老百姓怎么让上司高兴呢?”
“不求百姓拍手,只求上司点头”,白甲所谓的“仕途之关窍”并不见于典章制度,却又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不跑不送、降职停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两个嘴巴说话,两张面孔做人”……这些被拥趸者奉为圭臬的“官场生存之道”,背离道德观念和制度规定,侵犯主流意识形态和法规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成为所谓的“潜规则”。虽然形式上隐蔽,但是当事人对其“效力”却十分认可。因为正是通过这种隐蔽所产生的规则替换,正式规则被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当事人能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所以“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所不在,无名无分却又大行其道,悖情悖理却又一路绿灯。
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成文的党纪国法还有所忌惮,可对没有写成条文的规矩,却赋予了可硬可软、可白可黑的复杂内涵,既可以任意曲解,也可以随意打破。有些人张口闭口“按规矩来”,可实际上这些“规矩”并非指不成文的优良传统、好的工作惯例和正确的政治标准,而是上不得台面的“潜规则”。“潜规则”大行其道,白纸黑字的明规矩就成了“泥塑的菩萨”。
“潜规则”之所以能在一些地区、部门畅通无阻,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意识作祟。特权思想、老爷思想、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根深蒂固,自然容易与官场“潜规则”一拍即合。野心膨胀、权欲熏心,一门心思只想当官发财,谁能决定自己的位子就成了最重要的“工作”;奉行“朝中有人好做官”的信条,为吏为官都想找个靠山,先天不足便后天钻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成了公开的交易;把摆平各种关系作为自己的“护官符”,遇事不是找组织而是找关系,绕过正常程序的“后门”成了心领神会的“捷径”……官场“潜规则”既是社会“潜规则”对党内的侵蚀,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各行各业的“潜规则”。如果听凭“潜规则”逞威能,坐视劣币驱逐良币、贪官污吏得逞、公平正义沦丧,后果将不堪设想!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从根本上破除官场“潜规则”,关键在于让“明规矩”立起来、严起来。要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可能减少“明规矩”的空白点和模糊地带,不断压缩各种“潜规则”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把懂规矩、守规矩作为衡量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形成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的大气候。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向“潜规则”宣战,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从我做起”。不想“被潜”,不仅要有“不信邪”的一腔正气,更要有“不跑不送”的身体力行。
为政有法度 莫耍“官场术”
——对官场“亚文化”说不⑤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清人所作的这首《一剪梅》,将混迹官场、玩弄权术的“官油子”形象勾勒得惟妙惟肖,同时也生动描绘出当时官场的“怪现状”。其中,无论是“钻刺要精工”“人事要朦胧”,还是“圆融”“谦恭”不“驳”不“议”,都是所谓“官场术”的套路。
所谓“官场术”,往往被用来泛指为了混入官场、混好官场而采取的种种手段和策略。作为一种与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并列的庸俗腐朽政治文化,“官场术”并非某个时代、某个国家所独有,古今中外皆不乏其身影。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某些诡道诈术,到二十四史“相斫书”中的尔虞我诈,从官场小说、宫斗剧中的“上位”秘诀,到热播美剧《纸牌屋》里的党同伐异,“官场术”对人心、对政治、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推进,党内政治生活日益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态得到有效净化,一度甚嚣尘上的庸俗腐朽政治文化被清风正气大力涤荡,留给“官油子”们闪转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来看,仍有少数人对中央三令五申无动于衷,痴迷于权谋诡诈之术,为了争上位、保官位不择手段。有的自诩“做局高手”,搞权谋、耍手腕,勾心斗角、匿名诬告,把所在部门单位搞得乌烟瘴气;有的为人“刀切豆腐两面光”,其实笑里藏刀、口蜜腹剑,十足“笑面虎”;有的认为“最大的法就是领导的看法”,巧舌如簧、见风使舵,日常功夫都下在溜须拍马博欢心上;有的主张“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平时装聋作哑和稀泥,治下大乱还自顾自当“太平官”……
可知,虽然“官场术”的表现不一而足,但说到底都是官迷心窍、“官念”作祟,其目的不外乎求官、做官和升官,其手段跳不出钻营、权谋和贪贿,既不光明正大、合规合法,也有违政德。试看,奉“官场术”为圭臬的都是哪些人?能力不足、德不配位者有之,得官不正、心存歪念者有之,眼馋心贪、得陇望蜀者有之,立场不坚、定力不强者有之,人浮于事、庸碌无为者有之,总之都是自认为走正途、凭实力“混不好”的,依靠组织、做老实人会“吃亏”的,才会挖空心思走偏门、找“捷径”。“官场术”是不健康政治文化的暗流,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让蝇营狗苟之辈得了好处,极易形成“破窗效应”,败坏政治生态,甚至造成逆淘汰的恶性循环。
让“官场术”失去市场,要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开始,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立场问题,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积极正向的价值观,用光明驱散黑暗,从根源上铲除官场术生存的土壤。要通过完善组织人事制度,畅通干部正常选拔任用机制,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让有为才有位、“官油子”迟早丢位子成为共识和常识,旁门左道自然无人问津。对于执迷不悟、依然故我之人,则需要高扬党规党纪之鞭,让不守规矩者受到惩戒,让蠢蠢欲动者受到警示。
为政有法度,莫耍“官场术”。这句话,是劝诫,是警醒,更应当成为党员干部对自己的鞭策。
破除官本位的封建思想
——对官场“亚文化”说不⑥
有的党员干部,身体进入了21世纪,思想却还停留在封建社会。
官场“亚文化”中林林总总的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官场术,与树倒根存、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历经漫长的封建社会,盘踞在不少官员头脑中的封建思想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学”或“术”,而是以更加复杂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比如,在我们的一些干部中,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违规占有多套住房、公车私用的,明里暗里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为亲属升官发财奔走的,以权压法枉法的,这样的干部不乏其人。
又如,有的当了领导干部,就觉得是“当官做老爷”,开始讲究尊卑贵贱了。对群众高高在上,对下属颐指气使,处处唯我独尊,天天呼来喝去,竭力鼓吹的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心心念念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再如,有的笃信“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梦想“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追求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浮华生活,醉心于酒池肉林、一掷千金的享乐奢靡,只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群众背后戳脊梁骨。
封建思想何以像个幽灵一样至今仍飘荡在官场?一个重要原因是—“官本位”!这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致使这种思想意识深入中国社会的层层面面,也因此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心理,并造就了一种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根深蒂固。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封建思想浓厚,就是耳濡目染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以是否为官和官职大小评价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于是,有的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有的领导干部面临抉择时,先为自己和子女、亲属着想,为自己的小团体利益着想,而把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抛在了脑后;有的干部本身不够资格条件,却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通过买官走“捷径”。
“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倘若任由这样的官场“亚文化”不断滋生蔓延,成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风气,久而久之,腐败便会成为一种党员干部都要去适应的行为方式,甚至成为社会中一种被人们接受或默认的价值观念。
这绝非危言耸听!官场“亚文化”虽然摆不上台面,却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易使成文的法规与规则受到消解与毁坏,让人偏好“变通”,依照潜规则行事,并有很强的传染性,能渗透到集体无意识,逐渐演化为风俗习惯或潜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一些人的人际关系核心就是请客吃饭、送礼行贿、搭天线、找靠山,编织一张护佑自己的关系网,血亲、姻亲、老乡、同学、朋友、战友、老领导等都包括在他的社会关系网中,从而形成一个一个“染缸”,发展出一套套为官或人际交往的潜规则。
反对官场“亚文化”将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革新,也将经历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广大党员干部做好这个准备了吗?你、我、他,能够下定决心做一切事情都按原则、照制度、守规矩,而不谋求任何私利、寻求任何捷径吗?能够下定决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去送礼、托关系、走后门吗?能够下定决心让手中的权力接受“阳光”的照耀,而不惧怕任何人的“凝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