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意思是说,只要人体内的正气充足,抵抗外界邪气的能力就会很强,邪气就不能侵袭。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保持肌体健康,首先要固本培元,补正驱邪。这是治病救人的医理,也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注重正心修身,涵养一身正气,就能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蚀。
唐代刘禹锡曾在《明贽论》中写下:“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情操高洁的人,外物不能将其污染。这正是刘禹锡为人的写照。
刘禹锡为官数十年,大部分在迁谪远州中度过。坎坷的人生,并没有让他意志消沉。从朗州、连州、和州到苏州,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强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计个人际遇之得失荣辱,践行“功利存乎人民”“不以利禄萦心”。
被贬和州时,刘禹锡不攀附权势,不折腰富贵,面对知县的刁难,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不以外物的奢华为荣,而以内在的德行为贵,虽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在那个崇尚奢靡享受的时代,可谓一股清流。
两百多年后,北宋大儒周敦颐挥毫写下《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以莲花的君子品格自励,为官30余载,始终正道而行,廉洁自守。任职洪州南昌时,他曾一度因过于劳累而病危,好友闻讯赶来照顾时却发现,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此时周敦颐已经为官数十年,却家无余财,可谓两袖清风。对他的品行,苏轼赞颂:“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黄庭坚称赞:“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刘禹锡与周敦颐在笔墨中,用不同的意象构筑了相同的精神图景。他们一个在斗室之中吟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个在莲池边写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超越时空的对话,代表了中国士人的人格追求、理想信念,代表了一种昂扬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如皎皎明月,高悬于历史。
生活中,各种诱惑无处不在。在名利富贵面前,要能够保持定力、守得初心。“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迷失还是坚守,全靠自己。真正的洁净,不在于远离淤泥,而是“中通外直”。心存正气,就会坦荡立于天地间,不管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都能“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做到“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高洁风骨和凛然正气。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成长起来,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改造主观世界,提升道德修养。如果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那么这个特殊材料,就是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国统区的中心向重庆转移,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在重庆改设南方局,其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工作就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当时的重庆,国民党当局“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社会环境犹如大染缸。南方局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着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群众》周刊发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号召,指出:只有学好、用好革命理论,才能在狂风巨浪中站稳自己的脚跟,理解四周的环境,不迷失行动的方向和前途。南方局党员干部坚持自学马列和毛泽东著作,不断坚定“确定的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
周恩来多次告诫南方局工作人员和从事秘密工作的党员,要多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学习“六月风荷”的精神,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周恩来在生日当天撰写的《我的修养要则》、董必武因六角钱账目差错专门作检讨,为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
在异常险恶的革命环境里,南方局的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自律、乐观、团结、节俭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对革命充满信心。他们视革命气节为生命,“在平时能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之下能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袭击下能坚定信念,而不惊慌失措,以致于‘临难勿苟免,以身殉真理’”,以热血与生命浇灌了红岩精神。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艰苦奋斗作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其内核都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不懈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性修养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或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需要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加强党性修养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不断进行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常修常炼、常悟常进,将党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