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景
“搞开发区就是建立‘小特区’,就是必须用铁丝网围起来,出入要有证件的‘隔离地带’。”1984年,作为第三个获准建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从选址开始就争议不断。
“改革开放离不开拓荒牛精神。”曾任浙江省宁波市滨海区副区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的刘根法时常说。采访中,今年89岁高龄的他从抽屉中拿出一张珍藏的照片,照片定格的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建时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回忆起开发区选址建设、起步发展背后的一个个故事,老人说:“仿佛在昨天,那种激情澎湃的氛围我现在还能感受得到。”
1984年,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宁波市凭借“宁波港”这一优势,被确定为进一步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按照中央文件指示精神和要求,开发区所选地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要沿海;二要交通水利好;三要有明确的地域界线,便于封闭并实行特殊经济政策。
亲历了选址工作过程的刘根法说,开发区选址最初考虑的是大榭岛,因其四面环海,便于封闭管理,但由于那里交通等配套条件实在太差,被否决了。之后,新碶因为离港口近成为第二选择,但这个选择很快也被否决,有人提出新碶四周都是平原,安全保卫工作有困难。刘根法想到了北仑小港,这里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地处甬江入海口,天然的深水良港;二是交通相对便利,离市区18公里,距北仑港10公里,上有东钱湖,下有小浃江;三是地理界线明显,三面环山,一面濒海,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山似乎矮小了点,在便于封闭管理这点上还有争议。
那时人们普遍有一种担心:对外窗口打开了,没有了“栅栏”,资本主义的“苍蝇”会不会飞进来?因此大家都非常谨慎。
“我们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有些人认为搞开发区就是建立‘小特区’,就是必须用铁丝网围起来,出入要有证件的‘隔离地带’。”1984年上任滨海区委副书记、区长的舒宗达在接受采访时说,“工作组在小港考察时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这里(北仑)的山这么低矮,一个人背台电视机很快就可以翻过去了。”
既然不能用“栅栏”围住,干脆就不设任何“栅栏”,与其遮遮掩掩,不如直截了当。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最终决定开发区就以不设“栅栏”的方式选址北仑小港。
1984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继大连、秦皇岛之后,第三个获准建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成立之初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的办公地点在小港峧山脚下一幢平房里,那里原是关圣殿遗址,出门就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还有一些零星的村落和散布其间的棉花地。
“开发区刚建成的时候,只有一条小路,车子要开进去必须先把路边的树锯掉。在那儿工作,想要经常回家是不可能的,我们干脆长期住在工地里,4个或6个人同住一间,基本上都是工程建设到哪里,我们就住在哪里。”开发区首任党委书记张永祥回忆道,“吃饭就更加简单了,搭了个大棚就是食堂,每人一菜一汤。大热天食堂就像个‘蒸笼’,有的同志干脆就捧个饭碗在食堂外的车棚里吃。”
作为开发区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张永祥见证了这里从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到一座现代化新城的崛起过程。“创业之路充满艰辛,要不怕吃苦,要坚持到底,越是困难越是要咬牙坚持。”张永祥回忆说,1985年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很多干部职工都是天天上工地,关注施工进展情况,晴天一身灰和汗,雨天一身泥和水。办公室里彻夜都有人值班,随时解决工程问题。“我们这些人被选到开发区来是很光荣的,虽然辛苦但干劲儿很大。”
“当时的条件一穷二白,有的只是干部群众满身的干劲和敢闯敢干的创业氛围。”张永祥说,开发区人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先行先试,顺利引来了中国五矿、中国机械等央企、国企,通过市场化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办起了“三资”企业。
回首发展历程,“不设栅栏”的开放思想对开发区影响深远。1992年10月,宁波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完成重点开发区域合并,统称为宁波开发区。2002年11月,宁波开发区与北仑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新的管理体制。这一步,不但让开发区“开疆扩土”,实际管辖面积扩大到北仑区全域,而且是开发区打破“区域概念”走向产城融合的重要一步。“以前出去招商,都说开发区政策如何好,优惠如何多,今后要讲这座城市多么美,人有多么好。”
融合仅仅10多年,就结出丰硕的果实。如今的北仑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域内设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和宁波梅山保税港区5个国家级开放功能区;拥有各类功能码头30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3个;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多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0家、超十亿元企业43家,境内外上市公司16家。2017年,北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05.5亿元、财政总收入48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5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406亿元。
“现在的我们真的很难想象第一批‘拓荒者’是如何在这片荒地上起家,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没有可以参照的样本,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开发区在未知中艰难起步,却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北仑区戚家山街道纪工委书记邱君江激动地说道。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三十多年过去了,北仑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取得的累累硕果证明,建设不设“栅栏”的开发区没有错。(陈冠军 李莹琦)